返回首页

麦收时节的快乐 世界快资讯

来源:证券时报网

【念念有余】

麦收时节,一个平整的麦场,一块连着一块的麦场,就像盛夏向农人发出的邀约,人们聚集在这里劳动、聊天,气氛愉快。


(资料图)

余胜良

月亮都升起来了,麦场里的小孩儿还没回家。麦子被碾压过多遍,渣渣蓬蓬的模样不见了,麦草软绵绵的,服服帖帖地爬在地上。小孩子喜欢在这样的麦草上翻跟头,追逐打闹,摔倒也不疼,累了就仰躺着,看一会儿天空。晚风吹过来,能感受到身体下面热气从麦草上慢慢散去。

那时候一双拖鞋能穿一个夏天,有时候就赤着脚,都是土路,路面不平,经常踢着小土块,扎到松针和蒺藜,脚指头发炎是常有的事情,习惯坎坷的脚,踩在麦草上,柔软、舒服,像踩在天鹅绒上一样。

孩子们眷恋麦场,听大人说,有一个孩子在麦场睡着了,麦草比较厚,孩子陷在麦草中,差一点被石磙碾过去,幸亏被赶着牛碾场的一位伯父救了起来,我老是想象这位伯父环顾麦场,眼疾手快的样子。

这是童年的快乐之一。一个平整的麦场,一块连着一块的麦场,就像盛夏向农人发出的邀约,人们聚集在这里劳动、聊天,气氛愉快。孩子们在劳动间隙收获了快乐,赶赴了一场麦草“party”。

农人没时间去考虑劳累,人们想办法让自己兴奋起来,好像喝酒一样进入另一个状态。这一种感觉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会,平日里那些小个性、小矛盾、小问题都突然被更大的主题淹没了,一切都要为麦收让路。

孩子们这时候都变成了可以团结的对象,平日里大人对孩子以贬低为主,现在也会鼓励一下。一句“干得不错”就能让孩子忘记参与麦收的辛苦。孩子在劳动中也能感受到父母的不易,帮着推车时会用尽全力。灌麦子时孩子要撑口袋口,灰尘飘到嘴巴里,也不会吭一声。

收麦季节还没到,人们就准备起来了,会有人卖一种喝起来有点甜的饮料,农人一买就是好几件,自己家喝,主要是请人帮忙的时候做情感的润滑剂。后来还有人买健力宝,瓶装的可乐。人们买变蛋、啤酒,有人就着变蛋喝啤酒,让人一时间难以理解何以花钱找罪受。路上经常会出现红色的塑料皮,一端有白色的小小金属环,这是火腿肠。人们慢慢开始吃包装食品,包括方便面。

有几年村子里来了一个炸油条的人,他在最忙的季节从周口来到这里。农人进行一些平时不会有的消费,手脚也大了起来,主要是为了节省时间,把精力用在收麦上,孩子也能跟着有了口福。

农忙季节,农人们互相帮助,经常会招待客人。平日家里都是一人一碗分餐制,大家端着碗各吃各的,这时候会摆一个桌子,或者干脆就在案板上吃饭,家里最起码会有一个煎鸡蛋,如果鸡蛋不够,就搅一点面粉进去,要显得诚意十足。这个煎蛋一般轮不到孩子吃。

人们想办法犒劳自己,有人会吃卤面条,是将面条蒸熟,和炒好的菜拌在一起,这是面食中的王炸,费菜费面还费油,很顶饱。我直到10岁的时候才第一次吃到。种麦子的时候也会吃这种食物,是为了丰收的兆头。

麦场里,田地里,会有一波波的卖冰糕吆喝声,小贩大多是十多岁男孩儿,骑着自行车来回逡巡,小贩打开木柜,翻开棉被,一阵冷气迅速窜出来,让孩子伸出的手指感到夏日难得的冰凉,小贩数好了冰糕数量,很快盖上。等到晚上,冰糕要融化了,会低价处理。冰糕一般卖一毛钱,雪糕两毛钱,雪糕蓬松,上面有奶油的香味。很少有人舍得买雪糕。

有时慷慨是出人预料的,在打场时,我父亲给钱买桃子,那个桃园只有400米远,我们从没去过。桃子买回来后,大家谦让着,吃上一两个尝尝鲜,没有人可劲儿吃,那是一种早熟的小毛桃,桃身绒毛未褪,尖头已红,吃起来微甜。后来我吃到水蜜桃,才领略到桃的妙处。

一年的肚皮要指望麦收这些天,农人们会自发联动,密切配合,希望各自都能过得去,一年的大多数时间大家都各自行动,这是难得的集体场面。孩子们感受到为家庭付出得到的肯定、超越平日的宽松态度、协同劳动的情感共振,以及食物馈赠的美好。

(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)

本报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。

标签: